马六甲青云亭于嘉庆六年重修碑记云:「吾想夫通货积财,应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凌宵直上之势,如青云之得路焉,获利故无慊于得名也,故额斯亭曰青云亭」。
坐落于马六甲庙堂街 (Temple Street) 的青云亭, 是马新两地历史最悠久的古庙。青云亭的由来, 乃取其平步青云之意, 因其供奉主神观世音菩萨, 故亦称观音亭。
青云亭建筑结构含有中国传统古老艺术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 为古色古香, 多姿多彩的建筑物, 亭内现存的牌匾、石牌是研究马来西亚华社历史的珍贵史料。
一般上, 宗教会跟移民 一起迁移。当时, 马六甲移民以福建省厦门、同安、漳州、泉州、莆田省籍人居多。
据庙内碑文,青云亭乃由马六甲第一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 (又名郑启基)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或之前) 所建。
由于闽南籍人士的许多宗教仪式向来由佛教僧伽主持,在成立了青云亭后, 管理层便从中国聘请出家人南来驻锡, 为居民祈求消灾祈福或主持超荐佛事, 佛教便正式引入马六甲。
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地政府统治马六甲的时代,青云亭是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宗教及精神信仰的中心。华人社会的民生问题,政务,纠纷等事务, 都归华人甲必丹(亭主), 在青云亭内设的官署, 每逄朔望审理案件。因此,所有甲必丹都是当时的大法官。
1949年9月28日, 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青云亭机构法令,成为当时唯一受到政府立法的华人宗教福利团体,推动、宣扬、奉行马六甲华社所信仰的宗教,并适时推行华社的慈善福利工作。
庙的后进神殿供奉了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的女儿及其次女婿甲必丹曾其禄的塑像。庙前进门处傍碑亭的两块青云亭最早碑文, 立于清康熙廿四年 (公元1685年) 之「甲必丹李公济博懋勋颂德碑」, 康熙45年 (公元1706年) 之「曾公 (其禄) 德颂碑」, 歌颂「甲必丹蔡士章重兴青云亭碑记」等等碑铭、匾额及神主牌, 都是珍贵的史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