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ffnang

nuffnang

Saturday, May 29, 2010

敦馬:公平對華裔自可獲支持

前首相敦馬哈迪指出,只要國陣公平對待華裔,自然可得到他們支持。

他認為,華裔最在乎的是經商機會, 若國陣沒為他們提供相關機會, 就難獲他們支持。

他說,在他出任副首相時,華族皆認為對他們來說是場災難,但在1999年及之前的大選,他所以勝出,卻是因為獲得華裔支持;他發現華社會支持他, 就是因為他在照顧土著的同時,也照顧華裔的需求。

關于華裔選票流失的問題時,馬哈迪要大家想像,若把所有華人從大馬趕走, 那將是怎樣一 幅景象?

“若我們甘心看到國家退步,我們可以這么做,但這是不實際的。我們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以取代他們,因為事實證明,我們(馬來 人)還是無法取代他們,所以即使搶走了他們的公司,又有什么用?”

馬哈迪也提及在政治上華人與馬來人的不同,他說,馬來人始終不明白民主意義,以為只要有了一個黨,即使黨做錯了也盲目支持。

“但華人就不同,即便是馬華黨員也不一定支持馬華,例如1999年大選,我就得不到區內 華人支持,他們寧把票投給他們不喜歡的回教黨,也不投給我,就是希望我輸掉。”

Friday, May 21, 2010

诗巫伊班人, 生活贫困

在詩巫中央菜市場, 發現伊班人在售卖山藤和咸鱼。

这对夫妇, 脸上带着哀伤的神色, 显现生活迫人。他们静静地在等待顾客到来, 可是己是下午, 市場人很少。

在和他们闲谈时, 才知悉生活迫人来。

他们生活贫困, 家里 有两个仍然上小学的孩子,用以种植耕种多年的土地, 又被 人征用, 凭小土产, 又可赚多少? 所售卖的山藤, 区区二至三令吉, 如何能过活?

虽然山藤可以治疗高血压, 但销路不广, 生活贫困, 几乎不能相信, 令人感概万分。



Wednesday, May 19, 2010

詩巫中央市場, 碩莪蟲蠕蠕扭动

在詩巫中央菜市場, 發現原住民在售卖碩莪蟲, 一籃籃的碩莪蟲, 一隻隻肥胖的碩莪蟲蠕蠕扭动, 令人悗心。


碩莪蟲是砂拉越許多原住民的美食, 也是攝取营养蛋白质來源的食物之一, 生长在硕莪树里。

碩莪樹是原生在砂勞越沿海地區的常綠大喬木,树干很大, 成熟的碩莪樹莖內含有豐富的澱粉,研磨成漿、沉澱、過濾、乾燥處理後, 可做成我們常吃的甜品-西米露。

碩莪蟲是用巴冷刀破开腐烂碩莪桐, 来获白白肥肥的碩莪蟲。

肥美的碩莪蟲摆在市集上賣, 一隻一隻算, 一隻大约50仙。

碩莪蟲蛋白 質很高, 可以生吃,味道像蝦子, 當地人是直接抓其頭部,用牙齒 咬下那個白白胖胖蠕動的身軀, 活生生吞嚥下去, 或清炒, 油炸,滋味像蝦餅。

詩巫的中央市場, 用旧报纸將雞鴨包扎成一捆捆

用旧报纸包雞、旧报纸紙包鴨, 可说是詩巫中央市場的一大特色, 不能在其他地方看到的。


市場裡賣雞鴨的攤販區,用旧报纸, 將每隻雞鴨包裹起来, 包成一捆捆, 這樣不僅方便顧客買了拿著走, 更能夠保持市場的環境衛生。

在每捆捆雞鴨上, 有一隻成为样本, 真是有一套, 怎么就有那么多的点子, 令人自叹不如。

詩巫的中央市場, 全马最大

詩巫的中央市場, 市場裡有1,500多個攤位, 是全马最大的中央市場。

詩巫的中央市場, 環境整理得很乾淨, 小販为華人、馬來人、伊班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販賣各種道地传统食材和日常用品,应有尽有, 從雞鴨魚肉、海產野菜到乾貨,一应齐全。

在這裡可逛一整天, 看看土產。




詩巫的油葱糕

天鵝之城詩巫的油葱糕, 美味便宜。

詩巫市中心的夜市是每天晚上都開放的,白天時間是停車場,晚上就成為了夜市。夜市中,都是以點心攤位為主。

夜市的油葱糕, 美味便宜, 一碗 RM0.50

一碗碗的油蔥糕, 碗中有糯米做成的糕,打開碗蓋, 使用不锋利刀, 画上数线, 然後要配上炸油蔥及醬油甜汁, 入口香滑, 現場吃或打包。


詩巫乾盤麵, 福州光餅

素有“新福州”之称的詩巫,是砂拉越的一個小城市, 人口有198,239人, 是中国福州以外,最多福州人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居民多是福州十邑移民及其后裔,讲福州话、看福州戏、听福州评话伬唱,过福州传统节日。

詩巫的婚丧喜庆、饮食、服饰,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也一如福州故土。

詩巫的主要經濟命脈是伐木業,無論什麼行業都靠伐木業。目前木桐的需求下降, 價錢跌,嚴重衝擊詩巫各行各業。

詩巫最有名就是乾盤麵,這是詩巫人最重要的早餐或宵夜, 雖然每天吃, 但都不會膩,一盤面 RM 2.30, 便宜好味。

福州人的光餅, 也一样有名。光餅像麵包類, 剛烤好硬点有濃郁的餅香, 一個 RM0.20, 可夾肉或其他醬料食用。

Tuesday, May 18, 2010

詩巫光采不在

坐落在馬來西亞最長河流拉讓江邊的詩巫, 以天鵝為市標,督教徒福州人居多, 是具有福州人特色的純樸城市。

曾經是在首府古晉之後的繁榮城市的詩巫,因为长期保持其純樸, 被擁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美里和民都魯超约, 在經濟成長緩慢下, 逐漸失去昔日光采, 人口外流, 成为老人的城市。

在1873年6月1日前,诗巫被称为“梅林”,其命名是因为在拉让河的另一边名为“丹绒梅林” 。

在白拉惹詹姆斯布鲁克统治下, 于1873年6月1日始, 第创建第三区, 并以伊班语本土红毛丹 Sibau 命名, 后称为詩巫 。


在1901年“新福州”诞生以前,其实是福建漳泉人最先落脚诗巫。在1850年, 已经有漳泉人在拉让江活动,若以1862年作为开埠起点,漳泉人已经在诗巫成立社群,主要集中于大伯公庙。


屹立于拉让江边的永安亭大伯公庙,从19世纪中叶起就存在,它象征了福建漳泉文化在此落脚的印记,也隐喻着南来先辈的心灵所需。

继福建漳泉人在19世纪中叶落脚诗巫后,其他籍贯的华人在20世纪初开始陆续大批南来,在诗巫从事开疆拓土的艰辛工作。


将不同方言群引进诗巫的关键人物,是砂拉越的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为了开发土地,查尔斯‧布洛克跟多位不同籍贯的领袖签署和约,分批引进华工来 到诗巫开辟垦场,当中以福州垦场的成就最为突出。

1899年9月黄泥菘来到新加坡, 从那里,他前往苏门答腊。在1900年4月, 黄乃裳
来到沙捞越, 寻找一个为中国移民合适的地点, 他探索了低谷和拉让江上游, 发现拉让江三角洲是非常肥沃, 特别适合种植。

于是,他去见查尔斯爵士,当时沙捞越是地广人稀, 地大物博,尚未开发,他的计划获赞赏。双方签署了一项协议, 以带领大批福州人开辟詩巫。


共有三批华人移民来詩巫。第一批72人组成,第二批535个,第三个批次 511,共1118人。其中,130带来了他们的配偶和家庭,而其他人的单身 汉。

在诗巫工作后,几乎所有的移民都选择定居下来,他们的 新家园是诗巫。

后来木材采伐业发达, 诗巫也蓬勃发展, 但也带来社经问题, 少数富者越富。


拉讓江江面依然寬闊,但是水流不再順暢,江水也更加混濁, 昔日光采不在。